一般來說,老師們的教育文章無非兩大類:說觀點,講故事。
如果以中小學的作文分類標準看,“說觀點”大體可以叫做“議論文”,“講故事”大體可以叫做“記敘文”。
今天,我簡單談談如何寫“說觀點”的文章。
當然,無米之炊是不可能做飯的。但是,有了米(觀點),又如何做飯(文章)呢?
你是由什么現象觸發(fā)思考的?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?除了這個現象,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現象?這些現象背后蘊含著什么道理?為什么會這樣?這些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示?這些啟示對改進我們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意義?……
寫文章之前,多問問自己上面一系列問題,對這些問題的記錄,其實就是文章的結構。
就這么簡單。
一天,課間休息時,一女生來到辦公室:“李老師,我想借個杯子喝水服感冒藥?!蔽易谝巫由?,用手指了指角落的書柜:“喏,第二格抽屜里有,自己拿吧!”學生找到杯子,自己倒開水服了藥,說:“謝謝李老師!”然后走了。
上課了,是作文課。學生在下面寫作文,我在講臺上批改作業(yè)。這時,手中的紅色圓珠筆沒油了。于是,我輕聲地問前排學生:“誰有紅色圓珠筆,借來用用?”雖然是輕聲,但許多學生都聽見了。于是,坐在前幾排的學生都爭先恐后地從書包里拿出文具盒,然后以最快速度打開,找出圓珠筆,他們紛紛把握著筆的手伸向我:“李老師,用我的筆吧!”“李老師,用我的!用我的!”每一雙眼睛都充滿了真誠的渴望。還是那位課間向我借杯子的女生反應敏捷,坐在第三排的她幾乎是小跑著上前,把筆遞到我的手中――在遞給我手中之前,她還細心地將筆芯旋轉了一下,把原來的藍色旋轉成紅色。
這么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,卻引發(fā)了我的思考:為什么學生向我借杯子,我想都沒有想過親自把杯子遞給她呢?而我向學生借筆時,為什么學生沒有對我說:“喏,文具盒里有,自己拿吧!”
還有沒有類似的現象呢?我繼續(xù)聯(lián)想:為什么校園里師生相逢,往往是學生先招呼老師,而不是老師先招呼學生(而且有時學生招呼老師,老師還愛理不理的)?為什么上課前學生畢恭畢敬地向老師鞠躬:“老師好!”而老師往往只是敷衍地說聲“同學們好”甚至只是“嗯”一聲?為什么學生到醫(yī)院看望老師不過是“應有禮貌”,而如果老師到醫(yī)院看望病中的學生就成了難能可貴的“事跡”?為什么老師去家訪時,學生總會為老師搬來椅子,而學生來到辦公室很少享受“請坐”的“待遇”?為什么學生違反了校紀被處分是“理所當然”,而老師犯了錯誤接受班規(guī)懲罰就成了“品德高尚”?……
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一切都源于根深蒂固的潛意識:師生是不平等的。
為什么會這樣?追根溯源,是封建社會等級秩序意識在教育上的反映,對學生而言,首先體驗到的“等級”,便是師生關系。我由此展開了相應的剖析:所謂“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”,表面上看,強調的是學生對老師的尊敬;而實質上,強調的是學生絕對服從的臣民意識和教師至高無上的家長權威,以及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。
這些道理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和意義?重新認識師生關系。盡管就一般情況而言,教師在學科知識、專業(yè)能力、認識水平等方面遠在學生之上,但就人格而言,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;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、感情上平等的朋友,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。也許在不經意之間,我們就為未來培養(yǎng)著公民或順民。
有了這些啟示,我們該怎么辦?平等只能靠平等來培養(yǎng),讓我們從細節(jié)做起――比如,下次學生再向我借杯子,我一定親手遞上……
以上,其實就是20年前一篇隨筆《“老師,用我的筆吧”》的基本內容和結構。
以小見大,夾敘夾議,寫文章真的就這么簡單。
我這篇短文的結構屬于“遞進式”,即抓住一點,層層推進。其實,類似文章還有一種結構,叫“并列式”。
什么叫“并列式”?下次再說。
? 【李鎮(zhèn)西】?教育寫作有哪些形式?(下)——寫作微講座(4)2020-09-28 11:02
? 【李鎮(zhèn)西】教育寫作有哪些形式?(上)——教育寫作微講座(3)2020-09-21 10:26
? 【李鎮(zhèn)西】每一個老師可以寫出好文章——教育寫作微講座(2)2020-09-14 09:23
? 【李鎮(zhèn)西】一線教師為什么要寫文章? ——教育寫作微講座(1)2020-09-08 11:10
? 教育課題選題參考——高中教育2020-09-02 10:45
? 葉瀾: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是其全部的人格,而不只是“專業(yè)”2020-06-15 16:09
關注一中官方微信